close

  廣東省紀委近日通報,省科技廳副廳長王可煒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這是繼去年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後,廣東科技行政系統又一名落馬的廳級官員。媒體報道稱,去年廣東科技行政系統腐敗涉案人數已逾50人,其中包括廣東省科技廳原“一把手”李興華和廣州市科信局原局長謝學寧。
  根據媒體此前披露的信息,廣東多名科技官員涉嫌卷入科研經費“黑洞”,早已引起了相關部門的註意。2013年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科技部部長萬鋼痛批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方面存在的“惡性問題”,連說兩個“憤怒”,並表示“痛心”和“錯愕”。萬鋼在會上著重提到,“一個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出現了違紀違法,現在正在審查。萬鋼所指,即是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
  坦率地說,科研腐敗並不是一個多麼新鮮的問題,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過程中的亂象,公眾也並不全然陌生。但在此之前,人們對相關問題的關註與瞭解,往往出之於意外,比如通過項目的公示知道有些所謂研究課題近似兒戲,或者從妻子關於候選院士的丈夫包養情人的舉報中窺探科研經費的使用。而隨著廣東多名科技官員涉案,經由從科技部長到新華社等媒體的痛揭,科研腐敗這個“黑洞”終於無可遮擋地暴露在了公眾眼前。“吃喝拉撒睡都能擠占科研經費”,“不論證也可立項”,“沒條件也得資金”,“未完成也能通過驗收”……林林總總花樣百出,怎不叫人瞠目結舌又嘆為觀止?
  科研腐敗肆虐之下,不僅嚴重敗壞學術風氣,而且也白白浪費了大量寶貴資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政府財政性科研經費連年大幅增長,2012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達10298.4億元,增長18.5%,總量居世界第三。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中國早已從一個較低的水平跨躍到了世界前列。投入如此之大,產出如何?公眾對中國科研的實力和現狀有何觀感?每年諾貝爾獎的頒佈在國人中引起的普遍焦灼,似乎已經提供了足夠的答案。
  一旦科研經費成了圈子中人個個都想偷吃的“唐僧肉”,再巨大的投入,也等同泥牛入海。既然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判斷,萬鋼部長為之“憤怒”、“痛心”、“錯愕”豈不在情理之中?
  當然,面對科研腐敗,肯定還不能止於“憤怒”、“痛心”和“錯愕”。在萬鋼部長痛批之後,廣東省科技廳一位副廳長認為“科技經費的使用模式,不能簡單立項就行了”,並表示廣東將改革科研經費使用模式。
  改革經費的使用模式,自然是言之有理的思路。另外,如果同意科研腐敗不過是腐敗的一種形式,就會承認其仍然遵循著基本的發生學原理:行政權力說一不二,監督機制形同虛設,事後懲戒和風細雨……而由於一個課題一個項目很可能每人都能分一杯羹,此種利益共同體關係使得遏制科研腐敗更難依靠內部制衡。職是之故,防範科研腐敗,終究還得首先回到“預算控制”、“使用透明”、“有效監督”的通常路徑。
  眾所周知,科研腐敗常常包含著兩個層面,一面是學術中人的腐敗,一面是科技官員的腐敗,這兩面常常又緊密相連。由於科技官員掌握著科研項目的審核、科研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貪腐的危害和影響也更大,廣東一省高達50名官員卷入科研腐敗就是一個強烈的警示。針對科研官員的腐敗,除了“監督”、“制約”這些套路,一個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將這麼多的資金交由政府和官員支配?
  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就會知道,科研體制是否由學術、市場和企業主導,將直接決定科研經費使用的效率。這也是中國未來的方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今後財政資金積極支持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社會公益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而對市場導向類項目突出以企業為主體,自主決定研發方向、要素配置。
  削權遏腐,陽光反腐,消除科研腐敗的中國將真正迎來科學的春天。  (原標題:[社論]打破行政權力主導,可遏制科研腐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27fsim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